校友风采

GIVE 我要捐赠

校友回忆录

作者:陈鸣兆 来源: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 发布时间:2016/6/21 8:34:00 点击:827次

 

陈鸣兆简介:

 

陈鸣兆,男,19382月生,河北省邯郸市人。

1956年——1959年,在株洲市二中高一班读书;1959年考入湖南师大中文系。20世纪60年代初参加工作,在株洲日报先后任记者、部主任、主任编辑,直至退休。曾三次获全省好新闻(作品)一等奖,多次获全省地、州、市好新闻一、二等奖。

 

 

我们株洲市二中首届两个班高中生于1959年毕业,至今已整整50周年了。半个世纪来,我们这些同学都由风华正茂的小青年,变成了古稀之年的爷爷、奶奶。尽管我们离开母校已经久远,可我们时常怀念培养教育我们成长的母校;思念每一位诲人不倦的恩师;感念在二中同学习、同生活的日日夜夜·········

我是19569月迈进株洲市二中校门的。那一年,我在家乡——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中学读完初中并考上高中。正准备入校时,在株洲市委担任领导工作的父亲一封家书,催我来株洲读书。到株后,父亲说:“你读书的事,我已联系好了,是二中。”我连忙问:“二中在哪里,怎么不把我转到一中呢?”父亲解释说:“一中没有高中,二中是新办的完全中学,在贺家土。学校离家远一些,最好读寄宿。”报到那天,二中已开学两三天了。从此,我就在这里度过了3年美好的高中生活,迈出了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一步。

没想到,我这个北方小伙子在二中占了四个“之首”的名分:是株洲二中首届高中生,也是株洲市首届高中生,是二中高中部首班学生,还当上了首届班长。当然这只是个巧遇,说明不了什么,仅仅是闲谈中的趣话而已。

从北方来到南方,我对这里的生活很不习惯,语言交流也遇到了障碍。我们的任课老师都是南方人,其中湘人居多。尽管老师讲课尽量用“普通话”,可我只能听懂70%左右。这对文科来说,问题并不大,课下复习一下就行了,而对数理化来说,就成了问题。尽管如此,高中3年,我的数理化考试成绩基本保持在70—80分之间,二文科成绩在班上却能保持前几名。到了高考时,我被湖南师大中文系所录取。

我之所以能成为一名大学生,后来又成为《株洲日报》新闻记者、主任编辑,首先要感谢我们的诲人不倦、值得尊敬的各位恩师。当我数理化成绩欠佳时,班主任兼数学老师杨亚辉、物理老师蓝裕昆等老师下班来了,给我解决了没有听懂的难题。我的第一位语文老师曾纪恕讲课深入浅出,生动风趣,讲的《诗经》关雎、伐檀、硕鼠,汉乐府《孔雀东南飞》等,至今难忘;二任语文老师王子楠讲课、批改作文,传授了不少写作知识。这两位恩师使我写作提高很快。那时,我就在《株洲日报》、《燎原》杂志上发表了数篇作品。政治老师陈惠中讲马列主义,讲人生观,理论联系实际,令人信服,对我坚定政治方向、怎样做人,产生了积极影响。美术老师周伯刚讲授了一些美学、绘画方面的知识,使我的绘画进步很快。1957年,我画的中国画菊花参加株洲市首届画展,获得三等奖。参加工作数十年虽没有拿过画笔,如今绘画却成了我晚年生活的乐趣。我画的荷花在市书画作品展上获得了三等奖。言卓老师教体育给了我一幅好身体,使我的体育达标,还拿到了国家二级劳卫制证书哩。

同时,我还要感谢助人为乐、热情帮助过我的学兄学弟、学姐学妹。每当我数理化作业遇到难题时,我们班上的同学都肯帮助我。要说帮助最多的就是数彭声高、黄务成、胡达君、汤松然、余佩君、熊赶生等同学了。他们诚恳、热情的话语至今萦绕在我的心头。

在二中的日子里,不能不提到大搞劳动,因为那时党和国的教育方针是“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,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。”在这个方针指导下,我们几乎每个学期都要停课劳动一两个月。如今能记起来的就有:助工俭学、修百草冲水库、修京广复线、办水泥厂、碳棒厂、空气电池灯厂、办二中农场,等等。停课劳动那么多,确实误了不少学业。但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好处,那就是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,磨练了意志,培育了勤劳品格,也打破了“读死书”的局面。1959年春节,我们高一班的同学就是在新开办的二中农场度过的。进场后,我们就忙着修道路、清场地、开山改土、积肥备耕等。春节就要到,班委会作出决定,过年不回家,过革命化的春节。大年三十,全班同学兵分两路,一部分继续下菜地劳动,一部分办湘式“团圆饭”。我和黄凤湘、孔繁杰、王桂春等几个北方同学,还包了数百上千个饺子,使年夜饭更加丰富。大年初一一大早,城里人串门拜年,而我们20多位男同学就进城淘粪去了。这件事终生难忘。说起来也巧,那年高考作文题目就是记一段有意义的生活,我就是写农场过春节的内容。我的作文开头是:“大年初一,挑着粪桶,走在街上,好不威风····”这篇作文开头有气势,内容也充实,不怕不给高分。这说明,只有参与实践,才能写出言之有物的好文章。

我们的母校二中,在湖南教育界以办学“高质量,有特色”而著称,赢得了全市人民的信赖。我们母校是输送大学生的“摇篮”。首届高中毕业生约100名,就有80多名考进了大专院校。当然,那一届高考招的多,生源少,才有如此高的升学率。后来数十年间(“文革”期间除外),母校几乎年年高考录取率居全市之首,在全省也是数得上的;几乎年年都有高考文理科“状元”。母校又是小发明家的“摇篮”。在历届发明创造比赛中,也居全市之首,且在全省有地位,全国有名气。在二中读书的校友们,你能不感到光荣和自豪吗?

离开母校二中虽然50年了,但母校的发展壮大我都关心,母校所取得每项成绩我都感到光彩,因为我是二中老校友。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,我担任《株洲日报》文教记者,经常到母校采访,并在师生中发展了好几名通讯员,每年都有20多篇报道。校友会成立及校庆40周年,我都参与了筹办。总之,我对母校二中的感言,真是说不完,道不尽啊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陈鸣兆

我校首届高中毕业生(一班班长)

株洲日报主任编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