校友风采

GIVE 我要捐赠

刻骨铭心的思念

作者:曹克顺 来源:湖南省株洲市第二中学 发布时间:2016/6/17 15:21:00 点击:736次

曹克顺个人简历:
   民族:汉  出生时间:1950.9.12
   家庭出身:革命干部     政治面貌:中共党员
   职称:记者
   现任太重集团公司《太重新闻》编辑部记者、编辑    
从事新闻工作三十余载,共发表各类新闻及文学作品6000余篇,获奖116次,其中获得全国及山西省、太原市新闻及文学写作奖项24次。在2004——2012年的短短9年中,共在国家级、省、市级媒体发表各类稿件逾4000篇。
现为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,太原市作家协会会员,太原市诗词学会理事,太原市万柏林区作家协会理事,太重诗词学会秘书长。同时还受聘担任中国科协特约通讯员、《并州老龄》期刊特约通讯员,《老友报》特约记者。
刻骨铭心的思念
——位阔别母校四十四年的老校友的款款深情

40年如一日辛勤耕耘的曹克顺
已是深秋时节,南国大地依旧是一片葱绿。秋日的暖阳伴随着我步入美丽的校园,也带来了一代校友对母校长长的思念,深深的祝福。
  这一天,是2012年11月17日。
一、母校情
  漫步在花园般的校园里,举目仰望雄伟壮观的教学楼,我这个离别母校44年之久的老校友,一时间百感交集,人生沧桑化作无尽的泪水,难以遏止。看到身边那些天真烂漫的学子,作为一名资深新闻记者,我真想问问这些孩子们:“在学校里,你们感到幸福吗?”也许他们会说,这不是很正常吗?是的,身在校园里,你不一定会有这种感觉,但一旦当年离开母校多少年以后,再回到校园里,那一刻真好似阔别家乡多年的儿子回来见到母亲一样,真的就想抱住母亲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。那种牵肠挂肚的情,那种刻骨铭心的爱,是如今校园里的孩子们无论如何感受不到的。
我是原株洲市二中初四十四班的1967届毕业生。入校那天是1964年的9月1日。大凡从五、六十年代过来的人们都知道,那时候生活虽然还比较艰苦,但幸福感并不低。如果把现在繁华的市面比作一个贵妇人的话,那么当时的株洲市就像是一个乡村少女,纯洁、美丽而又恬静。
至今记得,每天清晨7点半背着书包上学,尤其是走在文化宫至贺家土这一段林荫道上,路上行人稀少,心情格外愉悦。但见初升的朝阳升起,金色的阳光透过梧桐树叶,给洁净的人行道铺上了斑斑驳驳的光影,微风把远处文化宫播放的轻音乐送入耳际,让你心情舒坦而激荡。当时我刚刚14岁,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,总感觉眼前的一切是那么美好。我认为,自己每一天上学、放学,都是一次知识的积累;每一个学期的结束和新学期的开学,都是向美好的理想迈进了一步。在这欢快的上学路上,我的心情总是那么快活,我甚至希望时间和空间永远定格,好让我永远融入这快乐的人间……
不曾想风云突变,就在我们准备升入初三时,“文革”开始了。昔日校园的宁静被打破了,同窗学友一夜之间成了仇敌,听不到朗朗读书声,只有标语满地,口号震天,山头林立,武斗连连。校长刘益祥、副校长丁亚辛惨遭无数次批斗,教室里门窗破碎、桌椅不全……直到工宣队和军宣队进入学校后,混乱局面才基本上得以遏止。1968年11月29日,在一片“红海洋”中,我们班大部分同学和全市两千名“老三届”一道乘坐80辆大轿车到老区浏阳,开始了长达数年的知青生涯。告别母校的前一天,母校送给我们每人两件东西—— 一张“学历证书”,一只白色的搪瓷茶缸。茶缸上印着“株洲市二中”五个鲜红的大字,前者我一直珍藏到今天,茶缸也保存了30年。此后,我“插队”5年,从南到北走了大半个中国,单位换了十来个,不论到哪里,这个茶缸一直伴随着我。记不清曾有多少人问我:“株洲市二中”是个啥样的学校?”我都如数家珍似地向他们介绍我们美丽的校园:主通道、水塘、柳树、教学楼、实验大楼、大操场……每当我讲述这一切的时候,不仅仅是自豪,更是一次美好的回味。一晃就是四十多年,多少次在梦中回到校园,多少次在梦里与老师和同学相聚,但醒来后,自己却身处几千里外的山西省,工作的繁重,家庭的拖累,加之山重水隔,“圆梦“又谈何容易?
啊,母校,今生今世遇见了你,就是缘分,就是幸福。我愿用一颗滚烫的心时时与你交流,直到永远……
二、师生情
如今,我们班的同学们全都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了。回首往事,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,从无知走向文明,是老师的关爱、教诲,催发了我们前进的征帆;是老师用生命的火炬,照亮了我们人生的道路。
如今老同学们聚在一起,谈到一个奇怪的现象:“文革”中学校里不少老师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批判和冲击,为什么我们班的老师却安然无恙?其实也并不奇怪,因为我们班不光是班主任,就连其它任课老师都一直受到全体同学的尊重和爱戴。那黑板前白色的粉笔末,一阵阵地飘落,染白了他们的黑发,却将他们青春的绿色映衬得更加浓郁;老师们讲的课是那样地丰富多彩,每句话犹如久旱的树苗得到滋润,我们就是在他们的滋润下,才成长为共和国的栋梁之材。
离开母校后这些年,同学们心里最怀念的是老师,谈论最多的是老师,每逢节假日走访最多的还是老师。虽说离开学校44年了,可凡是教过我们的十几位老师的名字,我们一个也没有忘记。心中永远铭记老师,就是一种最大的感恩;一辈子走正路,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,就是对老师最大的回报。
回想我们班42名同学,由最初的无知少年,到步入社会成才,几番风雨,几多感慨!田永祥同学担任了中国人民银行株洲市支行副行长,其出色的业绩和高洁的人品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;薛党生同学是全班唯一扎根农村一辈子的知青,他当了“村官”后为村里修路,发展经济,带领全村老百姓摆脱了贫穷,走上了致富路,成为我们全班同学的骄傲。至于担任总工程师、公安局长、厂长、工会主席、高级教师……各类领导职务的,更是不乏其人。我本人不仅成为了山西省的省级作家、诗人、新闻记者,而且因为有过发表稿件400余万字、6000余篇的写作经历,成为山西太重集团公司唯一荣获“太原市十佳新闻工作者”和太重“功勋记者”称号的人。饮水思源,所有这一切果实都生长自母校的沃土,来自老师们汗水的辛勤浇灌。抚今思昔,事实不正是如此吗?
啊,怀念您,敬爱的老师!在我们心中藏着您春风细雨般的叮咛,像串串风铃,永远响在我们心里。
三、同学情
“老夫聊发少年狂”。到了这把年纪,只有淡定、淡定、再淡定,何狂之有?别急,你有所不知,我与离别36年之久的老同学们终于取得了联系,怎能不令人欣喜若狂?
记忆中,永远忘不了1976年4月7日上午,我怀揣着到山西的火车票,在株洲市站台上与老同学们一一话别。虽说当时感情上难舍难分,但总以为过上三年五载一定会重回故地,可万万未曾料到,这一别竟然是36年半!当年我们都是刚26岁的小伙子, 如今全都是62岁的老人了——两个阿拉伯数字居然打了个颠倒!
喜讯来的如此突然,全然没有半点思想准备,它得益于一次偶然的机遇——这个城市的一个科协组织代表团到太重考察,笔者负责新闻采访,参观过程中与对方一位名叫黄文丽的女士闲聊,谈起这个城市的风土人情,又说到当地这些年发生的变化,话题一步步引深,自然说到我对老同学们的思念是如何地刻骨铭心……黄女士让我说一说同学的名字,兴许她会认识。我则不以为然:你想,百万人口的大都市,提起一个人无异于大海捞针,不过还是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报出了徐信康的名字。黄女士一拍大腿:“他是我的邻居!”天哪!天底下竟有这么巧的事?我惊喜地随口道出熊绍怀的名字,“呀,他是我们的副总!”好,够了,这就足够了!老同学们只要联系上一个,就足以在最快时间内联系到全体。代表团考察时间很短,仅有一个小时,我像遇到亲人一样滔滔不绝地叙述着往事,其中多少次被泪水打断……不知不觉离代表团启程只有5分钟了,我用最快的速度赶回办公室,将几张我的名片和近期照片塞到黄女士手里,就这样匆匆忙忙地把她送上了车。
奇迹终于发生了。仅仅过了不到24小时,老同学的电话来了!多少年没有听到老同学的声音,我的心好似要从胸腔里蹦出来,一个劲儿地剧烈跳动。压抑了的太久的感情闸门,一经打开就如同决堤的洪水,一时间汹涌咆哮奔腾四溢。怎能忘记,一起在阳光明媚的上学路上,说不完的知心话;一起在碧波荡漾的湘江岸边,唱不尽的动情歌;怎能忘记,多少次一起在灯下探讨难题;多少次一起在校园玩耍嬉戏。我们曾一起参加红卫兵组织,上街游行写标语;我们曾一起报名到广阔天地,风餐露宿修地球;我们曾一起奔赴到三线铁路,挥锹“埋葬帝修反”;我们曾一起相聚在闹市茶馆,嬉笑怒骂皆文章。怎能忘记,自己成了“文革”落难者无家可归,是同学管吃管住留我在家中;怎能忘记,自己返城“风雨下钟山”工作无着,是同学想方设法为我伸援手……徐信康、杨发利、熊绍怀、卢荣义、董国庆、王明亮……这些永远铭刻在我心头上的名字,是我的同学,是我的恩人,更是亲人——除了父母妻儿以外的真正的亲人!
相隔三千里,犹似咫尺间,时而情思不尽,时而泣不成声……好不容易第一个电话刚放下,第二个电话随即打进来。这以后几天中,电子邮件传输不断,现代化通讯方式大大缩小了时空距离。我们早已约定,选一个最好的日子,老同学们共同在南方相聚,聊他个三天三夜,喝他个一醉方休!
初冬的南国,风光秀美;浏阳的山水,处处迷人。
2012年11月,恰逢知青上山下乡44周年,我们——株洲市二中初44班同窗学友相聚株洲。转瞬40余载,想当年少年离别天各一方,看如今白首相逢惊喜难耐。诚可谓:执手木然人无语,四目相对泪千行。
17日,我们回到曾经熟悉的校园。校园依旧,物是人非,48年前旧景历历在目。我们漫步于神龙公园,尽情于湘江两岸。18日驱车赴浏阳市沿溪镇金桔村,来到村官薛党生家中喜摘金桔,品味自家生产的蔬菜。入夜,浏阳河畔观景,次日,参观谭嗣同故居,观赏道吾山风景,历时3日。期间歌声不断,笑语朗朗,情意浓浓,亲密无间,既圆了众人回乡访友之旧梦,又找到了返老还童的感觉。一时间,人人尽兴,个个狂欢,仿佛回到纯真无暇的学生时代。
谁没有自己的朋友?谁没有亲密的同学?幼时,同学是同窗,是玩伴,是纯真友谊的开始;如今同学是安慰,是渴望,是疲惫心灵的寄托。
同学是一面镜子,经历了岁月的风雨坎坷之后,我们几乎人人有所建树,个个技艺在身。含辛茹苦养儿育女,使我们饱经风雨;担当重任无私拼博,让我们更加谦虚。以同学
为绳,你能量出自己的不足;以大家为镜,你能感受到人性的光辉。
同学是一剂良药。平日里带给你多少回想;寂寞时,带给你多少欢笑;退休后,伴随你徜徉山水;忧伤时,抚慰你心灵创伤。同学不是你的家人,却可以给你亲人般的温暖;同学不能日日与你相伴,却能让你一生享受人间的至爱亲情。
同学是一本书。书中没有高深的宏论,都有着深刻的哲理;书中没有惊险的故事,却有着迷人的图画;书中没有刻板的说教,却有着无穷的感动;书中没有生活的烦恼,却有着人生的希望。
秋风清,秋月明。落叶聚还散,寒鸦栖复惊。相思相见知何日,此时此夜难为情。这,就是同学!我们会永远珍惜这份友谊,永远珍藏这份难得的真情,永远阅读这本人世间珍贵的教科书。
2012.11.29于山西太原